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政策解读
最近,湖南衡阳市颁布了一项新政策,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,当地商品房销售将采用套内建筑面积计价。这一政策被视为“取消公摊”的开始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关于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是否真的取消了公摊面积,还需要进行深入解读。

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政策解读
根据湖南省衡阳市的通知,套内建筑面积包括专有建筑面积、使用面积、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。尽管新政策中没有明确提及“取消”公摊,但要求开发商在销售前公示“被分摊的共用部位”和“参与分摊共用建筑面积”。因此,调整套内面积计价方式并不等同于取消公摊面积。
多地出台套内面积计价政策
除了衡阳,今年多地也明确提出要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。例如,广西、湘潭、肇庆等地均已开始实施这一政策。尽管两种计算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,但购房成本、供暖费和物业费并不会因此发生变化。根据专家观点,两种计算方式下的总价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差异,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计价方式。
公摊面积不能“一取了之”
近年来,公摊面积一直是房地产领域的热门话题。《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》规定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共同组成,公用建筑面积包括各种公共设施和空间。专家指出,公摊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楼里的共有部分,取消公摊面积可能会影响购房者的权益和居住质量。因此,公摊面积不能盲目硬性取消,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和管理。
多地支持提升住房“得房率”
为解决公摊面积过大、测量不清晰等问题,多地政府通过调整建筑规范、计容标准,提高住宅“得房率”,实现买房“所购即所得”。例如,长沙、浙江、广西等地出台了新规定,提高了住宅的“得房率”。这些政策调整有助于改善购房者的购房体验,减轻其负担,同时提升房地产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。
总结
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政策的实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,有助于提高购房者的购房体验,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。然而,在推行这一政策的同时,也需要考虑到公摊面积管理、购房者权益保护等问题,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。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,推动房地产市场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